创新是源动力!从代德明讲话看楚能发展逻辑

3月28日,EESA储能领跑者联盟在湖北武汉举办了第七届储能嘉年华活动,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发表了开幕致辞。

从他的发言中,既能看到对楚能快速崛起的总结,更看到了对中国储能产业未来的深度思考。从技术攻坚到生态构建,从产品迭代到全球化布局,楚能的实践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时代机遇中的战略定力与行业担当。

崛起背后的技术密码

“创新”是楚能发展的源动力。

据代德明介绍,截止2025年3月,楚能已申报了超过4500项全球专利,储能、动力领域研发60余款产品,技术方向覆盖锂离子、固态、钠离子、锰铁锂、圆柱等路线,先后发布了“浸默”安全技术、“正极补锂”技术、“高温等效”技术等行业前沿成果,构筑了专利技术“护城河”。

472官宣图

楚能产品迭代速度是其技术实力最直观的体现:从2022年第一代280Ah到2025年发布的第四代472Ah电池,容量提升68.6%,储能系统单柜容量从3.35MWh跃升至6.9MWh,实现“效率、成本、安全”等性能的多维突破。这种“每年一代”的关键产品矩阵更新节奏,既得益于其孝感、武汉研发中心的协同作战,更反映出楚能产品战略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及响应。

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18.3GW,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容量将达470.32GWh,2021-2025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94.26%。市场井喷的背后是对于更大容量、更高安全、更优性能的诉求。楚能立足市场,产品从 280Ah 到 472Ah 的容量跨越,实现降低电站占地面积、减少集成复杂度,本质上是对光伏风电装机量爆发后“规模化储能降本”的预判;针对储能系统热失控风险与运维成本痛点,楚能推出“浸默”1.0、“浸默”2.0系统及光储同寿产品,破解行业核心焦虑。

可以看出,楚能的创新体系展现出了“战略定力”与“战术敏捷”的完美统一,即在技术路线上保持长期主义,在市场竞争中快速迭代。这种创新能力的构建,为楚能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进楚能新能源孝感基地,15条智能化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6秒即可完成一组模组的密封焊接,每天可以生产超过10万个电芯,超过600套动力汽车的电池,超过10个集装箱,每个月给一汽配套超过1万台汽车的电池包,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40%。

7M409720

这里不仅是楚能千亿产业的重要拼图,更承载着楚能电池从 “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关键使命。

楚能以“极速智造”模式为核心,导入MES、ERP等18个数字化生产系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在这里,5G+、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得到了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了一个供应链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全流程制造协同化、管理智慧化、超级先进的工业4.0绿色工厂,生产线自动化率超过98%。

在电芯制造关键控制点,楚能均配置了自动化在线监测或检测设备,设备测量系统G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控制在10%及以内。在电极段,电极检测功能装置超过140项,确保极片质量;装配检测功能超过100项,保障电芯组装质量;化成检测功能更是超过300项,确保电芯质量及检测准确性,从而保证下线电芯100%满足要求。

目前,楚能孝感基地已建成产能达35GWh,三大基地已实现有效产能达110GWh,根据EESA公布排名,该项数据已位列全国第二。楚能规模化制造能力为其产品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大规模生产,单位制造成本及能耗可降低20%以上,为市场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产品,破解了不可能“三角”——兼顾性能、安全、成本的行业难题。同时每条产线可兼容多款产品,有效避免了因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投产风险。

1+N的生态共建

“楚能将持续而坚定地看好未来,我们希望和大家长期建立技术交流、业务合作伙伴关系!”

在致辞中,代德明发出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呼吁。这也是楚能倡导的“开放创新”的具象化表达。这种战略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与行业头部伙伴的深度技术共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 ——

楚能与中车株洲所联合开发的 688Ah 超大容量电池,将“客户需求”与“技术研发”进行精准对接;楚能472Ah全新一代储能电池通过“技术复用+产能共享策略”,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特别是在应用层面上实现了占地更少,实现对上下游供应链及应用客户的“双向友好”;而在全球市场,楚能已构建数个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将提供更充足的供货保障、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合作伙伴带来本地化解决方案。

此外,凭借规模化、产业化效应,楚能充分发挥在产业集群中的虹吸作用,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来湖北扎根落户,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圈层,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实业家的时代命题

正如代德明所言,楚能 “奔跑在新能源赛道上”。回望楚能的发展轨迹,其创新方法论呈现鲜明特征:以底层技术突破构建护城河,以制造革命重塑成本曲线,以生态开放扩大价值网络。这种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产生的乘数效应,不仅企业自身实现了大踏步的跨越,也推动中国储能产业从“规模引领”向“质量引领”跃迁。

代德明在储能行业的实践,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企业家群体的成熟——从机会捕捉者进化为规则定义者,从商业竞争者升维至生态共建者。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制造业领军者开始承担更深远的历史责任:在产业剧变中守护发展底线,在全球化竞争中传递中国式创新伦理。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这种“以创新破局、以协同致远”的发展模式,或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核心密码。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news.iljcj.com/7044.html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022年7月16日 下午8:00

相关推荐